杂诗十二首·其十
陶渊明〔魏晋〕
闲居执荡志,时驶不可稽。
驱役麝停息,轩裳逝东崖。
沉阴拟薰麝,寒气激我怀。
岁月有常御,我来淹已弥。
慷慨忆绸缪,此情久已离。
荏苒经十载,暂为人所羁。
庭宇翳馀木,倏忽日月亏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闲散之时多自由, 光阴逝去难以挽留。
被驱使忙碌从不停歇, 眼下乘车去向东崖。
天气阴沉,像是薰染麝香般浓烟弥漫, 刺骨的寒气激起我心中情怀。
日月运行有常规, 而我停留此处已经很久。
慷慨激昂地回忆起往日亲密无间的时光,那份情感却早已离我远去。
时光荏苒,转眼间已过十年,我暂时被俗事所牵绊束缚。
庭院中的树木遮蔽了天空, 不觉岁月似奔流。
注释
执:持有,指禀性。
荡志:放任不羁的心志。
时驶:时光逝去。
稽:留。
轩裳:即车。轩,古代一种供大夫以上
创作背景
本首诗是《杂诗十二首》组诗中的第十首。组诗的前八首“辞气一贯”,当作于同一年内,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(418),陶渊明五十四岁时;后四首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(401),陶渊明三十七岁时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陈庆元等 编选.陶渊明集.南京.凤凰出版社.2014.186-202
简析
这首诗仍然表现出诗人“一心处两端”的痛苦心境。出仕深悲为人所羁,身不由己,不如闲居时那般放任不羁、自由自在,而闲居又深感岁月流逝,真是身在仕途心已隐。所以诗人身在仕途、心早归还,其中寄寓着深沉的感慨。这最见出他的矛盾心情。这种矛盾心情实际上是两种生活方式的冲突,当一种方式违背了自己的内心时,另一种就成了最具可能的诱惑。
陶渊明
陶渊明(约365~427年),名潜,字元亮,别号五柳先生,私谥靖节,世称靖节先生,一说寻阳郡柴桑县(今江西九江)人,另一说江西宜丰人,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、辞赋家、散文家。被誉为“隐逸诗人之宗”“田园诗派之鼻祖”。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。曾任江州祭酒、建威参军、镇军参军、彭泽县令等职,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,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,从此归隐田园。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,被称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”,有《陶渊明集》。 137篇诗文 1327条名句
任末好学
王嘉〔魏晋〕
任末年十四时,学无常师,负笈不远险阻。每言:“人而不学,则何以成?”或依林木之下,编茅为庵,削荆为笔,刻树汁为墨。夜则映星望月,暗则缚麻蒿以自照。观书有合意者,题其衣裳,以记其事。门徒悦其勤学,更以净衣易之。非圣人之言不视。临终诫曰:“夫人好学,虽死若存;不学者虽存,谓之行尸走肉耳!”
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
陶渊明〔魏晋〕
闲居三十载,遂与尘事冥。
诗书敦宿好,林园无世情。
如何舍此去,遥遥至南荆!
叩枻新秋月,临流别友生。
凉风起将夕,夜景湛虚明。
昭昭天宇阔,皛皛川上平。
怀役不遑寐,中宵尚孤征。
商歌非吾事,依依在耦耕。
投冠旋旧墟,不为好爵萦。
养真衡茅下,庶以善自名。